安徽省三徽茶业有限公司欢迎您 收藏本站
徽茶历史|徽茶文化-安徽省三徽茶业有限公司
当前位置:首页 > 徽茶文化 > 徽茶历史 > 正文

徽茶历史

    

     安徽茶叶生产历史悠久,据华佗《食论》云:“苦茶久食益意思”。华佗是东汉时安徽毫州名医。《食论》为东汉献帝建安年间 (公元196--219年)写作,可见安徽早在2世纪以前就已产茶。 到了唐代安徽茶叶有了很大发展,陆羽《茶经》里叙述各地考叶品质说:“淮南以光州上,义阳郡、舒州次、太湖县潜山者与荆州同,寿州下,生盛唐县(即今安徽六安市)霍山县与衡山同,宣州生宣城县雅山与蕲州同,歙州生婺源山谷下”。说明安徽淮南与江南地区以及西部和南部山区,在唐代就盛茶叶。霍山、潜山、宣城、歙县等地的茶叶也著名国内。宋史记载嘉祜元年(1056)全国设16山场买茶,计得239.5万千克,其中安徽有5个山场 (寿州、霍山、庐州、舒州、太湖),得108.5万千克,占15个山场中45.3%的茶,生产的茶叶超过此数。明代茶叶有了更大的发展,1368年徽州府的商品茶达3500吨以上,全省茶叶产量数倍于此。清初屯溪绿茶开始生产后,大量销往海外;清末祁门红茶问世,畅销远洋,更极一时之盛。1936年全省产茶16万吨。1949年全省茶园总面积3.05公顷,产茶0.5万吨。50多年以来,茶叶生产经过恢复和发展,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安徽茶产业有好的发展势头。  
    *安徽省茶叶始于公元二世纪汉献帝安达年间(公元192—219年),由四川经陕西、河南传入皖西。最初只供药用,三国时亳县名医华佗在《食论》中就写有“苦茶久食,可以益思”。《续搜神记》记载道:晋武帝时(公元265—290年)“宣城人秦精,常入武昌山采茗”,是安徽人采茶的最早历史。隋唐以后,茶叶已是安徽的重要商品。
    *历代名茶
    唐代安徽名茶有:寿州黄芽茶、舒州天柱茶、宣州鸦山茶、歙州方茶 至徳茶、池州牛扼岭茶。
    宋代安徽名茶,除黄芽、天柱、鸦山(丫山阳坡橫纹茶) 外,还有六安龙芽、小岘春、九华龙芽、全椒南樵、歙县紫霞、休宁白岳黄芽、池州片茶(有仙芝、嫩蕊等)、新安片茶(有胜金、嫩桑等)、茗茶;还有太平、广德、歙州、池州、九华山的土产茶,舒州、庐州的土产开火茶。
    南宋以后,安徽江南茶区名茶生产全面崛起,尤其是明初罢造龙团凤饼后,炒青散茶一枝独秀。现代我国许多茶品,都是明代以来所创。黄山产茶始于宋之嘉祐,兴于明之隆庆。黄山毛峰,为黄山云雾创新之精品。休宁松萝茶为现代出口眉茶的鼻祖,其釆制技艺推广到省内外,形成了最早出口的大宗茶品松萝茶,松萝茶精制后,创珍眉贡熙多种花色的出口茶—屯溪绿茶。大方茶始创于隆庆年间,为扁炒靑绿茶之鼻祖。
    明清江南名茶还有:太平的太平魁尖和太平猴魁、泾县的湧溪火青和洋尖茶、宣城的敬亭绿雪和翠云茶、休宁的金台毛峰和白岳黄芽、歙县的紫霞茶、黟县的石墨茶和羊栈岭云雾、绩溪的金山时雨和大彰山茶、宁国的高峰茶、宣城的坦泉云雾、郎溪的瑞草魁、广德的五花岩山茶、旌德的凫山茶、贵池的仙寓雀舌、青阳的九华毛峰、东至万溪山茶、石埭县的石埭茶、享有“茶中英豪”、“ 群芳最“”等美名的“祁红” ,为世界三大高香红茶之一,创制于1875年,是名苻其实的后起之秀。
    明清江北茶区,自明嘉靖后取代武夷贡茶,成为宫庭内用的御用珍品贡茶,从此六安名滿天下。六安茶产有贡茶、官茶、商茶之分。贡茶有芽茶、细茶。商茶有银针、雀舌、毛尖、梅花片、兰花头、松萝春、六安瓜片、舒城兰花、桐城小花等。还有和州苍山茶、宿松的罗汉尖云雾、桐城的椒园毛尖、潜山的闵山茶、太湖的南阳谷尖、全椒的南樵茶、滁州的云桑茶等。
    鸦片战争后,安徽名茶由盛而衰,到建国前夕,安徽名茶仅有:祁红、屯绿、黄山毛峰、休宁松萝、老竹大方、太平猴魁、九华毛峰、徽州烘青、太平魁尖、六安瓜片、舒城兰花、桐城小花等,仍维持一定量的生产和销售。
    以上回顾唐宋以来,尤其是明清以后,安徽名茶品目之多,产地之广,茶货之丰,品质之优,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(因篇幅有限,不展开了) 。究其原因,一是优异的天然资源,二是徽州商邦的运作。是天时地利人和,成就了徽六名茶的500年辉煌。
    明清年间,是徽商与徽茶称雄的年代。明嘉靖以后,全囯贡茶生产中心转移到安徽六安州。淸初中国茶叶输出进入快速增长期,徽商抓住了这一机遇,“漂广东,发洋财”,开创300年的徽商徽茶共存共荣盛世。徽六名茶文化成了这一时期中国茶文化的中心。